公司简介
公共场所垃圾分类仍受冷    [ 原创 ]
共查看了 2050 次   

8月28日海口正式启动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办公地、居住地等12个区域进行首批试点,9月16日,又增加了其它12家垃圾分类试点单位。如今这些试点单位垃圾分类收集进展如何?记者今日对其进行了走访,发现部分小区居民已经进行粗略分类,但客运站、超市等公共场所,垃圾分类仍然比较“冷淡”。

长葛市三方环保器材厂海口港客运站是第二批进行垃圾分类试点的单位,这里每天都出入大量的乘客,但垃圾分类并不理想。

下午,记者来到海口港客运站,发现这里的垃圾桶不仅有新型的分类垃圾桶,也有街道上常见的两分类垃圾桶,还有客运站自己准备的红色垃圾桶。乘客们一般都把垃圾扔在最方便的红桶里,而分类垃圾桶则鲜有人问津。

随后记者又来到美兰区的海口市委宿舍区(甸昆小区)、白龙新村住宅区等垃圾分类试点,在小区内的垃圾分类桶里,看到可回收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里的垃圾确实不少,但可回收垃圾里也有玻璃、塑料等垃圾混杂在一起,没有按类别进行分类。


美兰区环卫局符副局长告诉记者,美兰区的试点单位居住的居民素质较高,再加上环卫部门在小区里进行宣传,居民已经有意识地进行分拣。大部分居民能做到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而小区的保洁人员再进行细分,废品能够卖掉的,就拿去卖掉。不能卖掉的,比如电池等垃圾,再投放至有害垃圾桶内,环卫部门人员再拉走。“只要能提高垃圾分拣率,让垃圾分类真正走进市民,环卫部门也许可这样的做法。”符副局长表示。

记者在旺加旺商场金鼎店门口的楼梯旁,见到了“吃不饱”和“吃太多”的分类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和“有害垃圾”桶内并没有什么垃圾,大部分的零碎垃圾都投放在“可回收垃圾”桶内。

添加于:2013年1月19日